孩子总是不合群?青少年行为矫正学校这样指导家长很多家长经常有这样的烦恼:孩子在学校不合群,总是形单影只,交不到朋友怎么办?真为孩子着急。事实上,当父母有这样的担忧时,他们应该首先询问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判断孩子的感受。也许孩子觉得没什么。但是,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受欢迎,交不到朋友,甚至自卑,父母就需要花点心思引导孩子。根据心理学家威廉·戴蒙的观点,不同年龄的孩子将经历三个不同的社会阶段:
要培养孩子的合群,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全家和睦相处。大人关心孩子,孩子关心长辈,避免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超越父母。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避免随意训斥、殴打和责骂,让孩子在相互尊重和爱的家庭氛围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父母还应该让孩子参加更多的集体活动。从小生活在同龄人中,孩子会逐渐学会如何生活,如何相处,如何玩耍。许多父母担心他们的孩子会在集体生活中受到损失,所以他们要求他们的孩子照顾自己,不要与其他孩子交流。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爱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如果孩子得不到群体生活的锻炼,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于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非的孩子,家长需要教育他: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没有孩子会和你一起玩,老师也不会喜欢你。在学校,老师要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让他看到整个班都是团结、守纪律、捣乱、勇敢的,孩子会逐渐同化为集体。
在青少年行为矫正学校心理咨询中,我们经常这样指导孩子的父母:
1.大多数不合群的孩子胆小,性格软弱,感觉不够爱。如果父母和老师总是用消极的话来刺激他们,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不利于纠正他们孤独的性格。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大胆探索积极地诱导,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家长和学校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善良的。善良,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消除不安全感。
2.帮助孩子结交玩伴,鼓励他们交流,给他们自由选择玩伴的权利。为了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有必要教他们学会与同龄人交流。游戏是孩子友好交流的重要途径。爸爸妈妈可以经常邀请一些孩子回家玩,让他们一起玩。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渐养成孩子与同龄人交流的习惯,让他们了解游戏规则,学会谦虚、宽容、礼貌等行为。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孩子就会有和同伴玩耍的欲望。
3.如果孩子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即使孩子在玩耍过程中发生纠纷,甚至孩子被激怒哭泣,父母也不能强迫孩子回家,更不用说骂孩子傻了,没用等等。此时,视而不见可能更有利于孩子自己解决矛盾,友好相处。
4.帮助孩子克服依赖感。不合群。
孤独的孩子通常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感,独立生活能力差,一切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此时,父母不能回应每一个要求,总是照顾他们。取而代之的是做好事。一旦孩子把这个习惯搬到学校,引起同龄人的反感,就会引起孩子的孤独。如果爸爸妈妈能逐渐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做起,经常让孩子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孩子会更有利。
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心理偏差:心理偏差是指每个人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存在的心理问题,它在总人口数中的比例为100%。所谓“金不足赤,人无完人”,就是指现实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中学生的心理偏移更为常见。初中生心理偏差一般都能正常学习、工作生活。但是,心理偏差却是所有心理问题产生的起始点,也是造成众多严重心理危机的根本原因,如不能及时纠正和消除,损害了个人整体心理的某些方面,影响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协调与配合,阻碍了个体的适应性和活动效率,甚至大大降低。
2、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一种中度心理问题,是心理偏差和心理疾病的过渡期,在众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积累起来,心理要素在结构上的不平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要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不平衡。初中学生心理障碍多,内在心理冲突多,心理矛盾较激烈,形成一种无法自拔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非理性的行为反应,如果不及时疏导、清除,往往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3、心理疾病:初中学生的心理疾病因其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与成人有相同之处。精神焦虑症、神经症、抑郁性精神病、狂躁型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知觉障碍、青少年精神分裂、病态人格等。
预防心理问题,家长和学生从何做起:
1、学习心理知识:心理学知识还能解决初中学生在思想、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帮助初中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提高自我。例如,学会了关于性格的知识,可以让自己对自己的性格有所认识,这样才能纠正自己性格中不好的一面。
通过对个性的锻炼和完善,对情感的学习,可以让初中学生学会调整情绪,升华情感;学习了青春期心理问题,初中生就能了解青春的心理变化规律,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变化规律,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积极掌握自己的心理。
2、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能使初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友善、平等、民主、和谐、奋发向上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外部环境。
强化校园动态文化建设。例如透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创作、体育活动、友谊活动、兴趣活动等形式,培养初中生兴趣,发展个性专长。强化初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家长可多与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初中学生。对初中学生有过多的行为要进行正确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