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州,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原本活泼的孩子突然把“不想上学”挂在嘴边,成绩一落千丈,情绪也变得暴躁或冷漠。江西赣州叛逆青少年教育学校通过近五年的跟踪案例发现,青少年厌学并非简单的“懒”或“叛逆”,而是一连串心理、家庭、社会因素交织出的“求救信号”。
厌学不是态度问题,而是情绪在报警
学校心理督导中心的数据显示,83%的来访学生把“听不懂”“考不好”挂在嘴边,可真正让他们逃离课堂的,是长期被忽视的焦虑、羞耻与自我否定。一位14岁的初二男生,在沙盘治疗里反复摆出“坍塌的教室”,他说:“老师的眼神像X光,照得我无处躲。”当情绪找不到出口,身体就用“逃学”来保护自己。
家庭系统失衡,孩子成了“替罪羊”
赣州叛逆青少年教育学校的家庭治疗师发现,厌学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一对“高期待、低回应”的父母。父亲常年在外跑运输,母亲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分数上,孩子一旦失利,全家气氛瞬间降到冰点。孩子于是用“不上学”把父母的矛盾焦点拉到自己身上——至少争吵的主题从“你不管家”变成了“孩子怎么办”。
同伴压力与网络漩涡,双重夹击
在短视频和手游的裹挟下,学习的“延迟满足”远远敌不过屏幕里15秒一次的爽点。学校社工走访本地网吧发现,凌晨两点仍有穿着校服的身影。更隐蔽的是同伴间的“摆烂文化”:比谁作业抄得快、谁请假条写得真。当“不努力”成了圈子里的通行证,坚持上学反而成了异类。
赣州方案:把课堂搬到森林、菜地与舞台
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成因,江西赣州叛逆青少年教育学校没有采用“军训式”硬矫正,而是把干预拆解成三个维度:
情绪急救——每天一节“正念呼吸课”,用三分钟扫描身体,把焦虑从100降到60;
家庭重塑——父母必须完成12次“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会把“你怎么这么不争气”翻译成“我看见你很努力了”;
价值重建——把语文课堂搬到杨仙岭古道,让孩子为千年驿道写解说词;把数学作业变成测算菜地施肥比例。当知识与生活重新链接,“为什么要学”的答案自然浮现。
三个月后的回访里,那位摆沙盘的小男孩已经能站在班级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诗:“我把坍塌的教室,重新搭成一座桥。”而曾经凌晨泡网吧的女生,如今是学校街舞社的编舞,她说:“原来舞台的灯光比屏幕更亮。”
厌学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转折点。江西赣州叛逆青少年教育学校相信,当孩子被看见、被理解、被需要,他们自己会找到回到课堂的路——那条路不再通往分数的战场,而是通往更广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