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中,总会出现一些时刻,他们会带着一丝犹豫与期待,向父母抛出一个“不一样”的决定。是放弃熟悉的兴趣班,尝试一条全新的道路?还是对某个成人世界里看似“不务正业”的领域产生浓厚兴趣?亦或是在学业之外,展现出对职业的独特向往?面对这些时刻,许多家长或许会本能地感到担忧,担心孩子“走弯路”,害怕“投入打水漂”。然而,在四川甘孜叛逆青少年特训营看来,孩子主动表达的意愿与决定,恰恰是他们自我意识觉醒、渴望被看见、被尊重的重要信号。忽视这份信号,可能会让孩子在未来的某一天,因错失探索自我的机会而留下遗憾。
孩子的决定,无论在成人眼中是否“成熟”,背后都蕴含着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初步构想。当一个孩子勇敢地说出“我想试试”,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勇气。这种勇气,不应该被轻易的否定或压制。我们或许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年少时,是否也曾有过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或是做出过一些不被理解的选择?正是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尝试,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成长印记。
当然,尊重孩子的决定,并非意味着放任自流,更不是盲目支持。这其中,“倾听”与“引导”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我们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做出这个决定的缘由。他们是基于什么考虑?是一时的冲动,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权衡?他们对这个决定有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期望?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内在动机。
其次,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对这个决定进行更全面的审视。比如,这个决定可能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又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和风险?如果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如何一起应对?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和“支持者”,而非“决策者”。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但最终的选择权,应该交还给孩子。毕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四川甘孜叛逆青少年特训营在与众多青少年及其家庭的接触中发现,那些能够在成长中自主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后果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心理韧性。当孩子的决定得到尊重,他们会感受到被信任,从而更有动力去探索、去实践、去证明自己。即使最终的结果不如预期,他们也能从中吸取教训,为下一次尝试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反,如果孩子的每一个决定都被父母“包办”或“否定”,他们可能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依赖和怯懦,甚至在内心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为孩子好”,反而可能成为他们成长的阻碍。
因此,当孩子向我们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决定时,不妨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焦虑;多一份尊重,少一份评判。让我们学会做孩子成长路上的“脚手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撑和引导,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框定在既定的轨道上。毕竟,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一次尝试都值得被期待。给予孩子尝试的空间,就是给予他们成长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