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训练场还笼着薄雾,十几个穿着迷彩服的少年正在练习站桩。汗水顺着17岁的小伟发红的耳廓往下淌,这个曾经把父亲推倒在客厅的男孩,此刻正盯着水泥地上爬行的蚂蚁出神。在廊坊这所特殊的训练营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特训营的心理咨询室墙上挂着幅未完成的家谱图,彩笔痕迹显示最近有家长来过。负责人李老师翻着厚厚的个案记录本说:"每个孩子背后都站着焦虑的父母,我们做的不过是搭建一座临时的沟通桥梁。"记录显示,超过80%的学员在入学评估时都提到"父母根本不理解我"。
亲子互动课上有个特别的"盲行"环节。15岁的媛媛被要求蒙着眼,由三个月未见的母亲搀扶穿越障碍区。当母亲的手第三次因为紧张而掐疼她时,女孩突然扯下眼罩:"你看,你永远这样!"而母亲怔住的脸上,泪水正混着睫毛膏往下滑。这种具象化的情感碰撞,往往成为关系解冻的开始。
夜晚的团体辅导室里,孩子们轮流讲述自己眼中的父母。有人模仿父亲接电话时敷衍的"嗯嗯",有人学母亲歇斯底里摔门的样子。心理老师不做评判,只是不断追问:"当时如果能说出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渐渐地,那些带着刺的模仿里,开始掺入哽咽的停顿。
结营仪式上,总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曾经剑拔弩张的父子,此刻局促地站在合影区边缘,儿子下意识想插兜又缩回手,父亲抬起胳膊犹豫着该不该搂住孩子的肩膀。不远处的李老师对同事轻声说:"看,他们在重新学习如何靠近。
这里的改变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当父母们开始参加每周的家长课堂,当孩子们第一次写下"可能他们也有害怕的时候",某种新的可能性就在钢筋水泥的营房里悄然生长。特训营提供的不是魔法,而是一面照见彼此的镜子,让那些被愤怒遮蔽的关切,终于有机会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