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某封闭式教育机构近期因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引发社会关注。该机构自称致力于矫正叛逆少年行为,却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重约束轻引导、重纪律轻心理、重服从轻个性的深层问题。不少家长在孩子入校后发现,所谓“封闭式调整”实为高强度军事化管理,缺乏专业心理支持与情感联结,孩子情绪压抑、沟通能力退化,甚至出现逆反加剧的现象。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压制,是陪伴而非隔离。青少年的叛逆,往往是内心诉求未被听见的呐喊,是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边界与价值认同的探索。将他们置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以统一作息、严格惩戒为手段,不仅难以触及行为背后的根源,反而可能固化其对权威的敌意,消解其重建信任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转型,应从“管理控制”转向“关系重建”。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建立个体成长档案;需要教师具备发展心理学知识,学会倾听与共情;需要家庭深度参与,打破“送进去就完事”的误区。教育者应成为孩子迷茫时的灯塔,而非高墙外的看守。
渭南的案例提醒我们:当教育沦为一种技术性矫正,而非一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再严密的围墙也锁不住一颗渴望被理解的心。提升教育理念,不是增加更多规则,而是重建信任的勇气——让每个孩子知道,即使跌倒,也有人愿意蹲下来,听他说完那句“我其实很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