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宾郊区的一片竹林掩映中,几栋米色建筑静静矗立。这里被称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着不同寻常的成长历程。与传统认知中军事化管理的封闭式学校不同,这里的教育者们正在实践着一种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晨光微熹时,十六岁的小林已经坐在心理咨询室的沙盘前。不同于三个月前刚入学时的抗拒,此刻他正专注地用沙具构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城堡代表我的梦想,"他指着沙盘中央的建筑对心理老师说,"虽然围墙很高,但我留了一扇门。"这种表达让教育团队看到了转变的可能。
学校实行"双轨制"课程体系,文化课与特色课程并重。在陶艺教室里,曾经因打架被三所中学劝退的小张正在拉坯机前全神贯注。泥团在他手中慢慢成型,那种专注与三个月前判若两人。"当孩子找到能沉淀情绪的载体,行为问题自然就减少了。"负责艺术疗愈的王老师这样解释。
学校独创的"选择式管理"让人耳目一新。每周一的晨会上,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本周想要参加的拓展活动:农耕体验、机器人编程或是山地骑行。这种看似简单的选择权,却让许多孩子第一次感受到被尊重的滋味。"当他们意识到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改变就开始了。"生活指导老师李女士分享着她的观察。
家长接待室里,小林父亲看着儿子刚刚完成的木工作品,眼眶有些发红:"以前总觉得打骂才有用,现在明白给他空间反而成长更快。"这种认知转变,正是学校通过定期家长工作坊想要达成的效果。
夜幕降临,校园渐渐安静下来。图书角的灯光下,几个学生正在翻阅书籍。墙上贴着的校训"尊重·理解·成长"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暖。这里的教育者们相信,每个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都有一颗渴望被看见的心。当他们学会用尊重浇灌这些年轻的生命时,改变的种子自然就会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