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心理需求和困惑,如何做父母呢? 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技术,既做小朋友的朋友,也做小朋友的心理医生,帮助他们拨开心雾。
1、一边成为孩子的朋友,
别忘了你是孩子的父母,是他们生活、学习的典范。 绝对不要模糊这个边界。 美国青年时期研究会的会长约翰。 日耳曼博士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与成人行为的变化有关。 他说,大人对自己习惯、感情、忧虑的表达日益开放,孩子往往模仿大人,大人和孩子的界限已经不清晰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孩子为什么会采取不良行为。
成为孩子的老师和精神科医生,父母必须重视自己的模范作用,自律。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但自己没有学习过,直到晋升考试时才作弊。 父母必须诚实,但自己经常说谎; 父母给孩子讲卫生,而自己不卫生。
心理咨询人员经常发现孩子的困惑来自父母的行为很多,为什么大人那么“假”而困惑。 为了减少这种孩子的混乱,父母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 要求孩子能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好。
2、请帮助孩子交往
心理学对交际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叫做PAC分析理论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个性由“父母”、“大人”、“孩子”三种心理状态构成。 “父母”的状态表示权威和优越感,通常是骂人,用权威的语气和行动与人交往。 他们的话必须总是“你……”“你是……”“你是……”。 成人的状态体现着客观理性,这种人的行为表现是待人冷静、深思熟虑、尊重别人。 这样的人说:“我个人的想法是……”
“孩子”的状态是孩子般的冲动,顺从和听从他人的摆布。 这种人一说话总是“……我想”“我不知道……”。 而且,和孩子交往的理想状态是“大人的刺激”和“大人的反应”。 也就是说,我们在和孩子对话时,只有冷静、尽量理性、互相尊重,对话才能进行。